新華網上海10月29日電(俞菀、施文)PM2.5尚未“塵埃落定”,PM0.5又被指危害人體健康。近日,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、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研究證實,大氣中粒徑在0.25~0.5微米范圍內的顆粒物(即PM0.5)的濃度與居民健康危害的關系最為顯著,且粒徑越小,健康危害更大。
近年來,伴隨著我國多地霧霾天氣,PM2.5(直徑在2.5微米以下的大氣顆粒物)逐漸被人們所熟知。但粒徑多少的顆粒物對人類健康危害最.大學界尚無定論。
上述實驗室相關課題組在我國某城市測量了0.25~10微米(即PM0.25—PM10)范圍內的23組不同粒徑的顆粒物數量濃度,分析和比較了它們與居民健康風險的關系。結果顯示,粒徑小于0.5微米的大氣顆粒物(PM0.5)與居民健康危害關系最為顯著。而PM2.5中粒徑大于0.5微米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風險則沒有顯著關聯。
課題組成員、復旦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楊新認為,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,“一是因為顆粒物的粒徑越小,其對應的數量濃度和總表面積越大,越有可能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質;二是與不同粒徑的顆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降方式有關。”
實驗室課題組負責人、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說,不同粒徑的顆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積就像是做“折返跑”,粒徑較大的顆粒物“跑起來”相對困難,所以一般都在上呼吸道通過撞擊沉積下來。而PM0.5就像是呼吸管道里靈活的“老鼠”,可以沿著氣流一直擴散到肺泡。
“PM0.5進入肺泡之后,有可能越過人體的血氣屏障,進入心血管系統引起疾病,甚至還可能干擾人體神經系統的平衡。”闞海東說,PM0.5在PM2.5中的質量占比不高,但數量濃度比卻接近90%。“人們吸煙時直接吸入人體的主流煙氣,絕大多數都是PM0.5。”
據悉,上述研究成果為我國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,已經發表在最.新的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《環境與健康展望》。
本站部分資料來源于互聯網,如有侵犯作者著作權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